窗外的梧桐叶又泛起了金边,风过时簌簌作响,像极了老人们翻动相册时手指摩挲纸页的声音。八十年前的那个夏天,也是这样带着暑气的风,却裹挟着硝烟与热血,吹过华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地。
我曾在档案馆见过一张泛黄的照片:泥泞战壕里,几个年轻士兵围坐分享最后半块锅盔。他们的脸上沾着尘土与血污,可笑容却比头顶的太阳还要明亮。照片背面有行歪扭的小字:“等打跑鬼子,回家种满院的月季。”如今走在城市的街道上,街角花坛里的月季开得正艳,不知道是否有人记得,这些寻常的美好里,藏着多少人用生命守护的承诺。
抗战纪念馆的玻璃柜中,一把生锈的刺刀静静躺着。讲解员说,这是从烈士遗物里清理出来的,刀柄上还残留着暗褐色的痕迹。那不是普通的锈迹,是热血渗入金属肌理的印记。旁边的展板上贴着各地寄来的家书抄本,有位母亲在信里写:“吾儿莫念家中老母,但记身后有国。”墨迹早已褪色,可每个字都重若千钧,压在我们心上,也撑起民族的脊梁。
如今的和平年代,我们很难想象饥饿如何啃噬意志,寒冷怎样穿透单衣。但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名字不会说话,却在无声诉说;那些埋在地下的忠骨不必起身,已为我们标定了精神的坐标。菜市场的喧闹声里,孩童背着书包蹦跳而过;广场上的喷泉随着音乐起落,白发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——这稀松平常的一切,都是先烈们用青春与生命换来的“岁月静好”。
八十年后的今天,我们回望那段历史,不只是为了纪念一场胜利,更是为了记住胜利背后的代价,记住和平的珍贵。当警报声再次响起,我们低头默哀的那一刻,听见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还有未来的召唤。
那场胜利留给我们的,不仅是过去的荣光,更是前行的力量。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尊严与美好,或许就是对那场胜利最好的纪念。胜利从未远去,它就藏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,静静地散发着温暖的光芒。
八十年光阴流转,当年的少年已成白发,当年的战场长出稻穗。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:当我们抚摸纪念碑上凹凸的名字,当国歌响起时本能地挺直腰板,当看到国旗升起便眼眶发热——那是融入血脉的记忆,是刻进基因的传承。山河为证,这盛世如先辈所愿;吾辈铭记,此初心永不变色!(郝俊杰/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