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意渐浓时,时光也添了几分沉静。十月像一卷缓缓展开的水墨,褪去夏的热烈,尚未染冬的凛冽,只把日子晕染得温软而悠长。这份沉静落在工地的钢筋水泥间,便有了不一样的模样——技术人员早起的声音划破晨雾,暖和的工装附着秋凉,让十月的诗意多了几分烟火气与匠心。
风是这季的信使,带着凉意掠过树梢,便摇落满地金黄。落叶把阳光揉进内里,铺成一地碎金;柳树卸下浓荫,让光影在路面织就斑驳的网。而工地的十月,风里藏着更特别的气息:它掠过堆料场的钢筋,带着金属特有的冷硬;拂过刚浇筑完的混凝土路面,裹着水泥与砂石的厚重;吹过大家佩戴的安全帽檐,把额角的汗珠吹成细碎的白汽。走在工地临时铺设的碎石路上,脚下没有落叶的脆响,却有防滑垫与劳保鞋摩擦的沉稳声响;鼻尖没有桂花的清甜,却能闻到远处食堂飘来的米粥香,混着电焊作业后淡淡的金属味——这是属于工地的“丰收气息”:水池的回填已全部完成,盖板上的栏杆像梳理整齐的脉络,连仓库里码放的脚手架扣件,都透着即将投入新作业的规整与期待。
日子也跟着慢了下来。不再有夏日里追着晚风的急躁,反倒愿意静坐窗前,看云卷云舒,听秋雨敲窗。工地的节奏却从不会真的“慢”,只是十月的晨光来得晚,暮色落得早,让忙碌多了几分从容。清晨六点,安全员于军会提前绕着工地走一圈,安全帽上的反光条在薄雾里闪着微光,他伸手摸了摸昨夜覆盖在硬化路面的保温塑模,确认没有被风吹开——十月的低温容不得半点马虎,混凝土的养护温度差一度,都可能影响强度。正午的阳光少了灼人感,钢筋班组的师傅们趁着好天气绑扎梁筋,铁丝穿过钢筋缝隙的“咔咔”声,和远处矿上运输车辆的轰鸣交织在一起,反倒比夏日的蝉鸣更让人安心。傍晚五点,暮色早早漫过工地围墙,项目部的灯次第亮起,技术员张振东对着图纸核对今日的施工进度,桌上的保温杯里泡着热茶,热气在玻璃上凝出细密的水珠——一碗热汤、一本闲书的温柔,在这里变成了一份精准的测量报表、一杯暖到心口的热茶,同样能抵御渐深的凉意。这是属于工地十月的温柔,它让钢筋水泥有了温度,让奔波的人们在忙碌中,也能接住时光递来的安稳。
或许,十月的意义,就在于教会我们与过往和解,与当下相拥。那些未说出口的话、未完成的事,在这温和的季节里,都有了从容的余地。工地的十月,也藏着这样的从容:钢筋工老张看着自己绑扎的钢筋被混凝土覆盖,像看着自己的手艺结出果实,夏日里因高温赶工的疲惫,在十月的凉风中渐渐消散;技术员宣永富整理完三季度的技术资料,指尖划过那些盖着红章的表格,之前因资料繁杂产生的焦虑,也在秋阳的映照下变得平和。不必追赶,不必慌张,工地的节奏有它自己的规律,就像秋的脚步从不会乱:今天浇筑完这段路面,明天就能做边上的排水沟;今天完成管线预埋,明天就能推进砌体施工。工人们循着秋的脚步,感受每一阵风的温度——风凉了就添件外套,阳光暖了就抓紧户外作业;珍惜每一寸光的温暖——晨光里检查设备,夕阳下清理现场。他们把日子过成了一首沉静的诗,诗里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有钢筋的坚韧、混凝土的厚重,有汗水落在地面的声响,也有夜里项目部窗口透出的、属于坚守的光。
十月的风还在吹,吹过城市的街巷,也吹过工地的围挡。它把秋的温柔揉进每一个角落,让我们在时光的沉静里,看见生活的多样模样——既有窗前听雨的闲逸,也有工地赶工的踏实;既有落叶归根的诗意,也有钢筋筑梦的坚定。这便是十月最好的馈赠,让我们在不同的生活里,都能接住属于自己的那份安稳与从容。(姜震 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