泛黄的照片里,是一群和自己年纪相仿的青年——他们穿着粗布短衫,目光如炬,站在街头振臂高呼;或是扛着锄头,挽起裤腿,在田间地头开垦希望;又或是伏在油灯下,用钢笔在粗糙的纸上书写着救国的诗篇。今天是世界青年节,窗外的城市车水马龙,而我的思绪,却随着这些泛黄的照片,穿越时光的长河,去触摸那些同样年轻的灵魂,聆听他们跨越时空的青春回响。
他们,和我一般年纪,却生活在风雨如晦的年代。1919年的春天,巴黎和会的消息传来,山河破碎,列强环伺,一群北大的青年学子,愤怒地将满腔热血化作街头振聋发聩的呐喊。他们高举“外争主权,内除国贼”的标语,步伐坚定地走过街头,眼神里燃烧着不屈的火焰。那时的他们,本可以在书斋里安心读书,却毅然走出象牙塔,用单薄的身躯撞向旧世界的铁幕。他们的青春,是街头飞扬的传单,是深夜里秘密传递的火种,是为了民族觉醒而甘愿承受的牢狱之灾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青春意味着担当,意味着在黑暗中寻找光明,在压迫下挺直脊梁。
翻过一页,是延安窑洞前的青年们。黄土高原的风,吹裂了他们的脸庞,却吹不灭他们眼中的光芒。他们穿着打着补丁的灰布军装,扛着锄头,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奇迹。夜晚的油灯下,他们围坐在一起,讨论着马列主义的真理,用稚嫩却坚定的笔触,书写着中国未来的蓝图。那时的他们,本可以选择安稳的生活,却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,用青春的热血浇灌理想的种子。他们的青春,是纺车上嗡嗡作响的毛线,是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,是为了民族解放而甘愿奉献一切的赤诚。在那个艰苦的年代,青春意味着信仰,意味着在匮乏中创造希望,在磨砺中锻造品格。
再往后,是建设年代的青年突击队。他们背着工具包,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。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,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,敲开了原子弹的神秘大门;在崇山峻岭间,他们用肩膀扛起钢轨,铺就了通往幸福的铁路;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,他们用血肉之躯,筑起了抵御风浪的堤坝。那时的他们,本可以享受和平年代的宁静,却选择将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。他们的青春,是工地上飞扬的尘土,是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,是为了国家富强而甘愿隐姓埋名的坚守。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,青春意味着奉献,意味着在挑战中突破极限,在平凡中铸就伟大。
今天的我们,或许不必再面对战火与饥饿,不必再经历物资的极度匮乏,但青春的本质从未改变。那些百年前的青年,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:青春,从来不是年龄的数字,而是一种心怀家国的担当,一种为了理想不计得失的勇气,一种在时代洪流中敢于站立潮头的魄力。
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或许不再需要抛头颅、洒热血,但我们依然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,传承那份青春的热血与担当。我们可以像百年前的青年一样,保持对知识的渴望,对真理的追求,对理想的坚守;我们可以像建设年代的青年一样,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,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;我们可以像所有时代的青年一样,用行动去回应时代的召唤,用奋斗去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。
在这个世界青年节,我仿佛听见了百年前青年的呐喊,看见了他们坚定的目光。他们的青春,如同璀璨的星辰,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。而我们的青春,也将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,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继续燃烧,继续闪耀,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。(曹宇东 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