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推开窗棂,蝉鸣裹挟着热浪涌进楼道。日历上的数字被圈出醒目的红痕——八一建军节到了。这个属于军人的节日,总让我想起营房外笔直的水杉,想起训练场上浸透汗水的青春剪影。
记忆里最早关于军队的画面,是祖父珍藏的老照片。黑白影像中,年轻的战士们扛着步枪站在稻田边,草帽下的脸庞稚嫩却坚毅。他们脚下的土地刚刚分到农户手中,而肩上的使命比刚插下的秧苗更沉重。那时没有响亮的口号,只有默默耕耘的身影,把保家卫国的信念种进每一寸山河。
如今走在街头,偶尔遇见身着迷彩服的士兵。他们的背包不再装着干粮和弹匣,而是书籍与笔记本;巡逻路线从崇山峻岭延伸到繁华都市。变的是时代赋予的任务,不变的仍是那双永远警惕的眼睛。记得去年暴雨突袭城市时,最先冲进积水路段疏通管道的是他们;地震废墟前徒手刨掘生命希望的也是他们。这些年轻的脸庞让我明白,和平年代的英雄主义,藏在每一次逆行奔跑的脚步里。
部队大院里的梧桐树又添新枝,晨光透过叶隙洒在哨兵挺拔的背影上。他纹丝不动的姿态像尊雕塑,可我知道在那身橄榄绿之下,跳动着滚烫的心。新兵连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口令声,那些操练正酣的年轻人或许还未完全懂得,他们重复千百次的动作承载着怎样的重量。但当紧急集合号骤然响起时,所有人瞬间迸发出的默契与果决,已然给出最好的答案。
夕阳给靶场镀上金边的时候,常有百姓自发前来慰问演出。二胡悠扬的旋律里,战士们跟着打拍子的手仍保持着标准姿势;民歌歌手唱到动情处落泪,台下鼓掌最响的那排座位总是空着——值班岗哨永远有人值守。这种看似矛盾的场景恰似时代的隐喻:安宁从来不会从天而降,总有人在阴影里为我们撑起晴空。
暮色渐浓时路过军营围墙,看见宣传栏里贴着泛黄的老报纸。头条新闻早已模糊不清,却能清晰辨认出照片里那张张灿烂的笑脸。那些定格的历史瞬间告诉我们:从小米加步枪到现代化装备,从游击战到信息化作战,变化的只是战斗形态,传承下来的永远是听党指挥的信念、能打胜仗的本领和作风优良的本色。
夜风掀起书桌上的日历纸页,建军节的红色标记轻轻颤动。此刻万里河山之上,无数双眼睛正在星空下守望。他们用热血浇筑国防基石,以忠诚丈量祖国边疆,把青春献给强军梦。而我们能做的,不过是记住这份守护的重量,珍惜眼前岁月静好的时光。(郝俊杰/文)